緊鄰壇ノ浦和赤間神社的是和台灣歷史命運息息相關的"春帆樓",李鴻章就是和伊藤博文在此簽訂馬關條約的,如果台灣沒被割讓,那麼台灣人就不會有日本人統治的記憶,台灣的基礎建設和人文特性就和現在完全不同,現在的兩岸分治局面應該也不會出現,當然許許多多的歷史故事也就不同了,台灣被日本人統治是幸或不幸?不知,台灣人對日本人評價高於祖國的統治者,這是事實,舉母親口述為例,外公家在火車站前,日本兵和國軍都借住過,母親記憶,日本兵走時都弄得乾乾淨淨的,甚至留些米菜,國軍借住時,常會把大門門板卸下,當床板睡,甚至砍成柴火。但台灣人就肯定日治時代的一切?未必,這以林老師的一段話作代表,"當美軍飛機來空襲時,學校叫我們捧著天皇的像跑操場,讓美軍掃射,但228發生時,國民黨軍隊把成大和台南一中團團圍住,看到有人出來就掃射"。
馬關就是下関,以前古地名赤間関(あかまがせき),後來發音就變成"ばせき"
春帆樓入口
以前的春帆樓,現海邊有房舍擋住部份海景
春帆樓是河魨名店,也是伊藤博文的最愛,會選此作為談判處所,應該有關,而日本那麼多地方,選下関應該是榮耀長州蕃的因素?或貶低中國的地位?
現春帆樓內部,一頓河魨料理價位也還好,不過我覺得河魨吃起來不太實在的感覺
外面立的是談判時日本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務大臣陸奧宗光的銅像
裡面則為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的照片,上個月客家電視台還播這段歷史劇,戲中李鴻章倚老賣老,大談八股,伊藤博文則咄咄逼人,務實不讓
談判所,現叫"日清講和紀念館"
原談判桌
原春帆樓招牌
條約原文一
條約原文二
李鴻章墨寶,看日期好像不是簽約時的
李鴻章墨寶
伊藤博文寫得也不錯,上次在芝山岩就見識到伊藤博文的書法功力
另一日本代表
李鴻章道,在春帆樓前面,因李鴻章等代表住在後面的引接寺,出入談判所經路徑,談判到一半,發生了和連大公子一樣的槍擊事件,右派人士希望日本政府繼續對華侵略,不希望中日和談,因此近距離朝李鴻章臉部(腦袋)開了一槍,結果跟連大公子一樣,顱部槍傷居然在十天之後便復出談判,當槍擊事件發生時,清廷大悅,揣想,這麼一來日本就不敢大肆索求了,日本是不是退讓了?我看未必,他的大目標未曾動搖,倒是國際談判人士認為,清廷不引進歐美勢力逼退日本,真是愚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