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忌日逢補班補課日,祭拜迄,順道到淡水閒逛,雖說是"放假日"但因為是週六,商家說,是平常日加半個假日的人潮,淡水的砲台最早的為紅毛城,先去看滬尾炮台
學生時代曾經上來這個山崗,當時尚有國軍駐守,看到北門鎖鑰的題字,加上威武的國軍,頗有堅固碉堡的映象,但映象中入口上方現在稍為成梯型的上半部,似乎不是這樣
北門鎖鑰,劉銘傳題,淡水的砲台,最早當然就是西班牙人蓋的紅毛城,然後是荷蘭人接收紅毛城,清朝時陸續在油車口、沙崙建有砲台,到了中法戰爭,原清朝建立的砲台都已毀壞,光緒年間由劉銘傳聘德國技師重新建造,據義工表示,與西嶼砲台為同一人所設計,但西嶼砲台為一級古蹟,這裡是二級古蹟,西與砲台佔地約為這裡的1.5倍以上,感覺也較這裡的堅固,另問,那大武崙砲台也是同一人?義工答,不是,這位義工真是難得的專業,牆面、甬道,有紅磚、和石材,石材以為是咾咕石,但義工說,不是是唭哩岸岩,較易剝落。另問通常題字會有正面和內側,為什麼內側沒有,答原本就沒有,有位尤姓縣長在內側題了,但二級古蹟確立後恢復原貌了,哈,這個有趣
原本有美麗的大門門把拉環,沒看到
後補,結果可能顧看遠景而略過了大門門把,太座有照到,事情太過短視不好,太過遠顧也會失去許多東西
好像是今天下雨,砲台頂不開放
基地為口字型,但看拍的照片,都抓不到垂直面,檢視了別人所拍的,似乎也一樣
內部甬道
甬道窗台
彈藥庫
彈藥庫
東側左砲座
砲座,有兩門克魯柏,兩門阿姆斯壯,比較大的是阿姆斯壯,這應該是阿姆斯壯的,砲則早已佚失
通氣口,好像第一次看到有此設計,或款式,西嶼的好像也有,但長得不一樣
砲座邊牆另設計有預備彈置放空間
這是東側右砲座,較小,是克魯柏砲
望正門入口
西側砲座入口甬道
往砲座通道
這是最大的十二吋英國阿姆斯壯砲座,據說可以360度旋轉
滬尾砲台前公園望淡水河、觀音山,稍下側另有一滴水紀念館,不要一次看完,留著下次
----------------------
ref 西嶼的西台古堡